第222章 吴楚后继纷争与楚国复兴
楚国军民的奋起抗吴,宛如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火,迅改变着楚国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
面对吴国的入侵,楚国上下同仇敌忾,全民皆兵,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
这使得原本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吴国,逐渐失去了主动权。
当楚国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敌之时,吴国在楚国的境遇愈艰难。
吴军原本以为能够轻易攻占楚国,却没想到楚国的抵抗如此顽强,他们的进攻步伐被严重拖慢,陷入了苦战的泥潭。
与此同时,吴人入郢这一惊天之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各国为之震动。
吴国的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楚国的都城,也打破了整个中原地区的平衡。
各国纷纷关注这场战争的走向,担心吴国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向来与楚亲善的越国,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打击吴国、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绝佳时机。
他们果断出兵攻吴,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吴国本土。
越军的进攻迅猛而果断,迅在吴国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
吴国腹背受敌,不得不分出兵力应对越国的进攻,于是“吴使别兵击越”
。
这有力地牵制了吴国的主力部队,使得吴国在楚地的攻势逐渐减弱。
吴军原本就对楚国的抵抗感到棘手,如今又面临越国的威胁,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公元前5o5年(楚昭王十一年)夏,正当越军如猛虎般攻入吴国之时,秦国也履行承诺,派子蒲、子虎率车五百乘,随申包胥一同入楚救援。
子蒲初来乍到,对“吴道”
(吴国的战法)并不熟悉。
于是,楚军率先与吴军展开激烈战斗。
楚军凭借着对本土环境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吴军周旋。
他们在熟悉的山川河流之间设伏,在熟悉的城镇村落中坚守,让吴军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子蒲率军在稷(今河南桐柏境)与楚军会合,随后在沂(今河南正阳境)与吴军展开决战,最终大败夫概。
这场胜利不仅提振了楚军的士气,也极大地鼓舞了楚国百姓的抗吴信心。
在柏举之战中被吴俘虏的楚大夫谏渲子,怀着对吴国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主动收集楚散卒,投奔子西。
在子西的指挥下,这些楚军战士如虎添翼,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西)大败吴军。
他们以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为楚国的复兴而战,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秋七月,楚子期和秦子蒲联手,如两把利刃直插吴国要害,成功灭掉唐国(今湖北枣阳东南)。
此时的吴王阖闾,腹背受敌,前有楚、秦联军的步步紧逼,后有越军的侵袭,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已明显向不利于吴国的方向转换。
吴国原本的雄心壮志,在楚、秦、越三国的联合打击下,逐渐化为泡影。
楚国的抗吴斗争,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重塑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一直对阖闾的王位虎视眈眈。
他渴望权力,渴望能够掌控吴国的命运。
然而,阖闾的威望和能力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吴国国内局势动荡,阖闾忙于对外征战,无暇顾及国内事务之时,夫概终于看到了机会。
他趁机逃回吴国,迅动政变,自立为王,史称夫概王。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阖闾权威的公然挑战,也给吴国带来了巨大的内乱。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