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朱元璋风雪袭金山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下旬,广宁卫正在下雪。
    事实上不止广宁卫,整个东北地区都在下雪,厚厚的积雪足有十多厘米高,能没入脚踝。
    老朱带了大军十万,但人数却不止十万,而是达到了三十万之众。
    因为他除了带十万战兵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民夫辅兵押运军需物资。
    这些物资除子弹、炮弹外,最多的就是棉服冬衣。
    朱云峰自己在现代开了纺织厂,同时又搞了大批缝纫机以及棉花送到大明,由大明的女工织造衣服。
    一年下来,冬衣数十万件,但并没有流入民间,而是先要供需给士兵及其家属。
    作为亲自带兵打仗的马上皇帝,朱元璋不一定真那么心疼底层士兵,但他很清楚,老朱家的江山是靠底层士兵打下来的。
    所以在士兵能不能穿得暖,吃得饱这件事上不能含糊,粮食棉衣也必须先供应给军队。
    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在抵达北平后,军队开始分物资。
    之后大军在北平休整一日,于十一月下旬到达广宁。
    至广宁卫,再分物资给当地驻军。
    而且老朱大手一挥,地方驻军卫所皆有多余月粮、银元赏赐。
    一时间原本那些苦哈哈的地方卫所士兵全都欣喜若狂,对朱元璋的忠诚迅大幅度提升。
    战前赏赐之后,便又马不停蹄地北上。
    此时广宁积雪已经很深,火炮都陷入雪地里无法动弹,不管是人还是马,都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行走。
    朱元璋不得不放弃炮兵部队,让他们在广宁待命,他只带三万神机营以及五万步卒前行。
    这让老朱颇为遗憾。
    因为辽东并非没有城池,从扶余、濊貊的高句丽政权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就慢慢地学会筑城。
    至辽朝与金朝后达到了顶峰。
    像元朝即便是在建筑材料极为短缺的北方草原,也筑造了和林这样的上都。
    而长春、吉林等地早在汉代就筑造城池。
    从金朝到元朝,依旧保持多次修缮与维护,以应对汉民族、游牧民族以及渔猎民族的互相攻击。
    如辽朝时期,这些城池就用于镇压叛乱的东北女真、室韦、渤海等部落。
    金朝就用于防备蒙兀、契丹等游牧民族。
    所以此时的东北并非一片荒芜之地,城池和各种防御设施有不少。
    纳哈出所据的金山虽然不是什么大城市,最多就是一些夯土城墙,可若敌人据城墙而守,少不得短兵相接,造成一定伤亡。
    老朱可不希望自己带着一支一战时期的军队被一支原始游牧部落的骑兵给伤到,哪怕伤亡一名士兵都是耻辱。
    不过也无妨。
    他们带了手榴弹,手榴弹应该足以炸塌夯土墙,一颗不行就十颗,十颗不行就二十颗,就不信炸不穿金山县城。
    明军自广宁北上,过泰宁,也就是后世辽宁阜新市,进入科尔沁草原。
    这里茫茫方圆数百公里没有人烟,而且湖泊遍地,纵使有熟悉地形的广宁卫带路,明军依旧走得很艰难。
    朱元璋已经不再坐马车,而是骑马赶路。
    他穿着一身大红色棉袄,头上戴着棉帽,有点像后世东北狗皮帽,两侧下垂能保护耳朵和面颊。
    明军都是这种打扮。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