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天津西宁道清真寺


    在天津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交织的城市中,隐藏着许多独特的文化瑰宝。
    西宁道清真寺,便是其中一颗散着独特魅力的明珠,它坐落于繁华的和平区,犹如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宁静港湾,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探寻。
    当我初次踏入西宁道,周边的繁华景象让人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活力。
    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然而,当我靠近西宁道清真寺时,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仿佛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
    穿过路边的小花园,一座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西宁道清真寺。
    在这寸土寸金的闹市区,这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清真寺显得尤为珍贵。
    其主体建筑外观为穹窿式,一弯新月高置于拱型大门的上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圣的光芒,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让我对这座清真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西宁道清真寺的前身是西宁道敦仁里清真寺。
    和平区历史上曾设有察哈尔路清真寺、长春道普爱里清真寺、营口道清真寺和西宁道敦仁里清真寺四处清真寺,其中三所为民居改造,一处为厂房改造。
    然而,在文革期间,和平区清真寺基本停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营口道清真寺被拆除。
    1986年中央宗教工作会议批准天津市恢复建设十座清真寺,其中和平区重建一座,即西宁道敦仁里清真寺。
    1989年,新建清真寺将新址设在西宁道敦仁里。
    1991年,和平区政府拨款44o万元建设清真寺,并于当年5月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
    1991年底,清真寺的大部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
    此后,天津的穆斯林群众集资2o万元人民币,用于西宁道清真寺的内部装修工程。
    1992年3月2日,西宁道清真寺建成投入使用,开寺日为伊斯兰教斋月的第一天,马三立、穆祥雄和王玉芬等知名穆斯林人士也来到清真寺进行礼拜、参观,这一历史时刻也成为了清真寺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98年和1999年,政府先后拨专款,两次维修了清真寺大殿屋顶,并建设了米高的邦克楼,使其建筑更加完善,也为信徒们提供了更好的宗教活动场所。
    西宁道清真寺总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均为一千平方米,座南朝北,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两层建筑。
    建筑外部设有两个弧型楼梯,增添了建筑的灵动与美感。
    建筑正门正中悬挂着回族书法家曹柏昆所书写的木牌横匾“西宁道清真寺”
    ,笔力苍劲,气势不凡。
    两侧的墙上镶嵌着回族书法家刘肃然所书写的中英文铜字“西宁道清真寺”
    ,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韵味。
    正门上方设有旋式顶棚,下面装有绿底新月标志,该标志改新月的实体为虚体,即以新月形的洞口框出天然光线或人工光线的新月,这种独特的设计充满了创意与巧思,在阳光或灯光的映照下,新月标志熠熠生辉,更增添了清真寺的神圣氛围。
    走进院子,先映入眼帘的是前院门前的花池,里面鲜花盛开,绿草如茵,为清真寺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西部墙角上建有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邦克楼,高7米,外贴瓷砖,显得格外庄重。
    邦克楼内设转角楼梯直达塔顶,塔顶上设有一个直径两米的不锈钢新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站在邦克楼前,我不禁想象着在过去的岁月里,阿訇们登上邦克楼,呼唤信徒们前来礼拜的场景,那悠扬的呼唤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
    清真寺外部分前后两院,后院相对较为安静,是信徒们进行静修和交流的地方。
    2ooo年在后院建设了二层小楼,并改造为全自动天然气锅炉,为清真寺的日常运营提供了便利。
    从后院可以清晰地看到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让人赞叹不已。
    走进楼道,一层设有传达室、会议室、埋体房、阿訇办公室、男女沐浴室和女礼拜殿。
    女礼拜殿面积为21平方米,可容纳2o人做礼拜,虽然空间不大,但布置得简洁而温馨。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