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暗影潜入特高课的獠牙


    山谷基地的灯火,如同乱世中的灯塔,吸引着更多在黑暗中挣扎求存的飞蛾。
    自鹰回涧大捷和黑石沟协议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开后,前来投奔的流民和零散的抵抗者络绎不绝。
    基地入口处临时搭建的草棚下,排起了不算长但持续不断的队伍。
    希望与警惕,如同交织的藤蔓,缠绕在每一个新来者的脸上。
    负责这项关键而繁琐工作的,是愈显得精干的周福贵。
    他不再是那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而是基地的“第一道闸门”
    。
    一张破旧木桌,几本粗糙的登记簿,就是他简陋的“衙门”
    。
    他脸上堆着惯常的、带着市侩又透着朴实的笑容,一边登记着信息,一边用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细细打量着每一个投奔者。
    “姓名?”
    “张海。”
    “哪里人?”
    “河北保定。”
    “以前干啥的?”
    “教书的,保定府立中学的国文教员。”
    “哦?先生是读书人啊!”
    周福贵语气多了几分敬重,抬眼仔细看去。
    眼前的中年男子约莫四十出头,穿着洗得白的青色长衫,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癯,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文雅气质。
    他身边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瘦瘦高高,面色有些苍白,眼神怯怯的,紧紧抓着“张海”
    的衣角,一副营养不良、受惊过度的模样。
    “兵荒马乱,学校没了,家也回不去…听说顾长官这里护佑百姓,能打鬼子,就…就带着我这苦命的侄子,一路逃难过来了。”
    张海的声音温和有礼,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和悲戚。
    他说话条理清晰,对保定风物、学校旧事也能说上几句,听起来毫无破绽。
    周福贵一边在登记簿上写下“张海,保定中学教员,携侄张水生”
    ,一边暗自思忖:读书人,看着斯文,带着个可怜侄子,不像歹人。
    他按照顾长清定下的规矩,重点盘问有无与日伪直接关联、有无明显恶习劣迹。
    张海对答如流,神情坦然,说到日寇暴行时,眼中流露的悲愤也显得真切。
    至于那个叫“张水生”
    的少年,更是沉默寡言,问三句答一句,眼神躲闪,一副没见过世面、被吓坏了的样子。
    “行!
    张先生,先委屈您和令侄在临时安置区住下。
    那边有通铺,管两顿稀的。
    过两天,方慧嫂子会来安排,看您这学问,帮着写写算算肯定没问题!”
    周福贵递过两块写着编号的木牌(身份牌),脸上笑容依旧,“咱们这儿规矩,新来的都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等安定下来再说。”
    “应该的,应该的!
    多谢周管事收留!
    能替顾长官和乡亲们尽点绵薄之力,张某求之不得!”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