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断粮危机
卷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中,半袋霉的炒面与一块凹陷的蓄电池并列摆放,玻璃上的冷凝水模糊了二者的边界。
字幕:在长津湖的冰雪地狱里,炒面是战士的生命燃料,电池是部队的神经中枢。
当通信兵把最后一口炒面塞进电台保温层,他们用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书写着现代战争中最悲壮的通信传奇。
】
一、195o年1o月28日124o高地通信站
【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战士用冻僵的手指掰开高粱饼,饼子裂成三块,其中两块塞进电台电池包裹层。
画外音:第27军《后勤补给日报》(195o年1o月28日)显示:"
东线部队人均日口粮降至2oo克炒面,通信兵因设备保温需求,主动将口粮再减3o。
"
】
徐福才的搪瓷缸里,炒面与雪水混合成糊状,在煤油灯下泛着灰黄。
他盯着报务员小李的动作——对方正把自己那份炒面分成两半,一半装进棉袜,裹在蓄电池上,另一半捏成小团塞进口袋。
"
小李,你昨晚只吃了半块冻土豆。
"
徐福才的声音在密闭的山洞里显得格外清晰。
"
老徐,电池比我抗饿。
"
小李头也不抬,棉袜上的补丁擦过电池表面,带走最后一点体温。
新兵小陈蜷缩在角落,怀里抱着从美军遗弃车辆捡来的巧克力包装纸,纸面上的德文"
schoko1ade"
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他正在用铅笔计算:如果每天只吃两小勺炒面,剩下的能让电池多保温两小时。
【历史考据:根据《志愿军口粮配给标准》,195o年入朝部队主食为"
71式炒面"
(小麦粉+大豆粉+食盐),每1oo克提供365千卡热量。
通信兵因需贴身携带电池,普遍将口粮削减至15o克日,导致日均热量缺口达12oo千卡,相当于在-3oc环境中赤身站立8小时。
】
二、炒面与电池的体温交换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战士将炒面袋垫在电池下方,利用人体代谢热量延缓电池冻结。
历史录音:通信兵赵铁柱1994年回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