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兵种协同(第2页)


    老周明的“频率分区法”
    让步炮协同信号独享38h频段,确保优先传递。
    在炮兵观察所,连长李明贵盯着岩壁上的坐标,用美军缴获的指北针校准方位。
    当“???—????”
    (u-h,冲锋)的震动传来,他知道步兵已进入炮击安全区,果断下令:“全连齐射,标尺45oo!”
    82毫米迫击炮的炮口焰映红雪地,而地下3米的铜线网络,正将爆炸效果实时回传——李二狗的“??—??”
    (r-i,摧毁)信号,让炮兵迅调整射击参数。
    【技术细节:步炮协同的“三重保险机制”
    】1坐标岩刻化:侦察兵用刺刀在岩石刻写坐标,防止纸质文件损毁2节点中继制:每个坐标经3个坑道节点接力,确保复杂地形下的信号完整3频率优先级:步炮信号占用最低衰减频段(铁矿层38h),自动屏蔽其他通信
    炮击风暴中的神经中枢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15军步炮协同记录板”
    ,铁皮表面有处密集的敲击凹痕,对应11月28日的次火力打击。
    画面特写记录板角落的弹孔,与李明贵连长的战场日记中“敌炮碎片擦过右耳”
    的记载吻合。
    】
    o7时15分,美军起反炮兵射击,155毫米榴弹炮的爆炸震动达7级。
    张有才感觉岩壁在剧烈颤抖,报键几乎握不住,却依然准确传递“???—?”
    (v-e,炸堡)指令。
    他知道,此时步兵正在敌阵前沿潜伏,每延迟1秒,就可能多一个伤亡。
    李明贵的观察所遭炮弹破片袭击,测距仪镜头被震裂。
    他摸出老周给的“土法测距仪”
    ——用美军罐头盒制作的简易角度尺,结合地下通信传来的坐标,竟比破损的仪器更精准。
    “标尺43oo,右偏15密位!”
    他的命令通过地下网传递,3迫击炮弹准确掀翻敌军暗堡。
    【人物心理考据:李明贵连长在战后总结中写道:“以前靠号声和手势,现在靠岩壁震动。
    刚开始觉得敲石头像儿戏,直到看见炮弹跟着信号飞,才知道地下网是咱们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种从怀疑到依赖的心理转变,是兵种协同深化的重要标志。
    】
    美军炮群的迷踪陷阱
    【场景重现:美军炮兵营长约翰逊盯着地图,困惑于炮弹落点总是偏离目标。
    镜头切换至志愿军阵地,王强在非节点区制造虚假坐标信号,引导敌军炮火炸向无人区。
    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2o24年兵棋推演显示,地下通信网使志愿军步炮协同效率比美军高32倍。
    】
    约翰逊的炮兵阵地上,测向仪指针疯狂跳动,却始终无法锁定真正的信号源。
    他不知道,志愿军正用“诱饵坐标”
    将他引入陷阱——李二狗在3处假阵地敲击“????—??”
    (h-o-l),而真实坐标已通过5号节点的铁矿层悄悄传递。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