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风雨欲来九七前夜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悄然滑入1996年的深秋。
    距离那个牵动着全港市民,乃至全球目光的历史性节点——1997年7月1日,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香港这座繁华喧嚣的东方之珠,此刻正笼罩在一层复杂而微妙的氛围之中。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璀璨,兰桂坊的霓虹依旧闪烁,中环的脚步依旧匆忙,但在这表面的繁华之下,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如同深海的暗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涌动。
    关于“九七”
    的讨论,充斥着报纸的专栏、电视的清谈节目,以及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聊。
    乐观者憧憬着“港人治港”
    的新时代,期待着与庞大祖国经济体系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悲观者则担忧着自由的消逝、法治的动摇,甚至上演着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
    各种猜测、谣言和解读,真假难辨,在市民中传递,加剧着人们内心的彷徨。
    而与此同时,来自东南亚的经济信号,也开始为这层本就复杂的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初,只是泰国金融市场的一些异常波动,以及关于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做空泰铢的传闻。
    对于习惯了金融风浪的香港人来说,这似乎只是遥远的“他人之事”
    。
    然而,随着泰铢危机的加剧,并开始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蔓延,恐慌情绪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香港。
    电视新闻里,关于东南亚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企业倒闭的报道日益频繁。
    本地的财经评论员们,开始忧心忡忡地分析这场风暴对香港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特别是对联系汇率制度的潜在威胁。
    长期高烧不退的香港楼市,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成交量萎缩,部分前期涨幅过快的区域甚至开始出现小幅下跌,这让习惯了“买楼必赚”
    神话的市民感到了一丝寒意。
    林轩身处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媒体上的宏观报道,更是周遭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
    他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明显感觉到信贷部门的审批变得更加严格,对抵押物的要求也更高了。
    黄耀龙的反馈印证了他的感受。
    之前合作还算顺畅的一些供应商,最近开始频繁催款,甚至提出要缩短账期,或者要求预付部分定金才肯货,理由是“近期资金周转紧张”
    。
    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陈家俊也抱怨,订购的一些进口电子元器件,交货周期变长了,价格也有所上涨,对方解释说是“东南亚那边工厂受影响,供货不稳定”
    。
    甚至连他们租用的观塘工业大厦,都显得比以前冷清了一些。
    楼下相熟的茶餐厅老板私下告诉林轩,最近来吃饭的工人少了,好几家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已经提前给工人放假了。
    这一切的迹象,都在林轩的脑海中不断叠加、印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